注册|登录 中文/EN
自由定艺
刘焕章:雕刀下古拙洗练的人间


自由定艺 × 刘焕章

「雕刀下古拙洗练的人间」



关注世界的真善美和真实——

什么是真实、

什么是真实世界,

是他们一生创作的永恒的话题


Image

“刘焕章雕塑展:人间”,展览现场图片

图片由艺术家和星空间惠允



01

“自由与形式的洗礼”


出生于1930年的刘焕章先生是新中国的第一代的雕塑艺术家,其艺术生涯几乎横跨了七十年,一直至今。如今他步入耄耋之年,依然还保持创作。


Image

“刘焕章雕塑展:人间”,展览现场图片

由艺术家和星空间惠允


“我为什么刻这么多木雕、石雕,是因为我对材料感兴趣,最小从图章开始接近艺术。当时在读北京二十五中的时候,上课都在还刻印章。老师发现了,一看觉得我刻得还不错,就给我介绍了一个老师,他就是金禹民先生。”


Image


“缩龙成寸”的雕钮艺术考究雕琢入微、宁拙毋巧、兼顾简繁粗细,在面对材料时首先思考和琢磨的是纽在整体定向中的审美形象。这些创作手法和艺术特点都是刘焕章早期的艺术启蒙。日后,直接雕刻木材、石材等硬质材料也将成为刘焕章主要的创作手法。它有别于雕塑的创作传统,对八十年代后期的艺术创作,包括九十年代新一代的这些年轻雕塑家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。


Image

“刘焕章雕塑展:人间”,展览现场图片

由艺术家和星空间惠允



02

“在有限的题材中创造无限的美”


刘焕章先生的创作发轫于六十年代初期,这一时期他所形成的雕塑风格和对于创作的认识,深深地影响了他后来的这些工作。虽然文化革命这个时刻中断了他的创作,但艺术家在七十年代末期集中涌现的作品,与其六十年代初期所形成的艺术观有着紧密的联系。


Image


他说:“当时关于我做梦题材比较多,1956年我去内蒙,回来做了就很多蒙古题材的作品,最出名的是《摔跤手》。1963年我去广东体验生活,我看到母亲抱着孩子的方式很新鲜,她们不是抱着,而是用布挎在旁边,想回来做《母子》这样一件雕塑。”但因为这类流露“母爱”的题材在当时有人性论之嫌,所以艺术家一般都尽量避免了。


Image

《树洞》,1980

由艺术家和星空间惠允


在当时,他常就去动物园写生,做了很多动物雕塑。刘焕章先生的第一次个展中就有不少动物,其中有不少都被美术馆所收藏。



03

“微风细雨般的修辞”


进入1980年代,围绕“人”的题材愈加受到关注。刘焕章一方面继续深化“形式探索”的创作;一方面在构思中包含了他对于现实社会的认识,对于时代中的人和事的具体感知。事实上,对于刘焕章先生这一代人来说,关注世界的真善美和真实——什么是真实、什么是真实世界,是他们一生创作的永恒的话题。


Image

《星空》,1985

由艺术家和星空间惠允


此次的展览“人间”主要聚焦了刘焕章先生在1980年代的动物和人物雕塑,也穿插了少数多年来持续至今的精选作品,把先生的作品重新放到今天这个新的语境里来看,也许会让观众产生一些更有意思的启示和想法。


Image

《心事》,2014

由艺术家和星空间惠允


这些复杂的时代经验使他的创作中既有温婉写实,也不乏古拙洗练和简约抽象的表现手法。与此同时,他的作品从未远离过他所身处的现实。不忘在作品中指涉现实,表达自己的关怀与思考。从他的作品可以见出作者对生活的感受,凝聚了他对于社会的认识,对人间的情与爱。


Image



画廊周北京2021

星空间展览预告


Image


刘焕章雕塑展:人间

展期:2021年4月10日-2021年5月12日

星期二至星期六:12:00-18:00,周日/周一闭馆

展览地点:798艺术中心,北京市朝阳区

酒仙桥4号798艺术区内798东街A05



刘焕章先生1930年出生于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八里罕。1946年至1948年在北京育英中学读高中,期间拜故宫篆刻名家金禹民先生为师,学习篆刻及印钮雕刻艺术,接触传统雕塑造型法的训练。1951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雕塑,成为了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雕塑家。入学后,刘焕章一方面学习当时的文艺理论,配合政治运动完成创作任务,参与表现工农兵和重大题材的创作;一方面利用闲暇时间私下进行雕塑创作上的艺术探索,他认为雕塑应该以造型表现思想感情、传达意图,这使他与当时功能化、概念化的雕塑造型方法格格不入。1956年,刘焕章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班,毕业后留在本院雕塑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,曾先后参加北京展览馆、中国历史博物馆、中国军事博物馆、工人体育场及毛主席纪念堂等建筑的大型雕塑创作。


1957年前后,僵化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遇到了合法性的危机,艺术上的百花齐放与艺术民族化的议题被再次提出。1960至1961年期间,刘焕章考察了麦积山石窟、敦煌石窟、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,回来后,他借鉴中国传统宗教雕塑的造型手法创作了一系列木雕和石雕作品,力求在形式上摆脱一度占主导性的苏派的自然主义手法的影响。在1961年到1963年期间,刘焕章迎来了其创作生涯的第一次高潮,其中,创作于1961年的雕塑作品《少女》,在造型语言上绮丽与端庄,在艺术界引起了轰动。这件作品的出现奠定了刘焕章在雕塑创作语言上含蓄和婉约的风格。


“文革”结束后,在思想解放和民主自由的时代氛围中,刘焕章迎来了创作的第二次高潮。他将多年积压的创作构思在短短几年内做出来,并于1981年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个展,展出了372件小型雕塑作品。这些注重雕塑语言的创作虽然是在形式探索的艺术氛围之中产生的,但刘焕章并没有止步于形式探索,他将他对于亲历“文革”之后的所思所想和对现实社会人情的体悟含蓄地反映在他的创作里。这些寓情于景的作品与当时兴极一时的“伤痕艺术”有所距离,给正在疗伤期的艺术界带来一丝平和的暖意。


在1981年的个展后,刘焕章的雕塑语言由青年时期的绮丽与端庄,逐渐转向了洗练与古拙。他在创作中尽量使用大的块面、大的线条,注重体积,从形体、块面、线到表现的内容,都避免过于追求完美。这些含蓄且富有热情的写意作品集中地呈现在他于1989年2月在中国美术馆的个人展览之中。2016年,年近90岁高龄的刘焕章第三次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个展,以“焕然有章”为题,全面回顾了他一生的创作与新近的创作。坚持“自我探索”与“个人实践”一直是刘焕章先生在绵长的艺术生涯中坚守的一个重要信条。也正是这样的坚持,使得他的艺术实践历经各种政治变化与艺术价值动荡的历史后,仍能在纷繁的艺术世界中开辟出一条广阔的道路。

Gallery Weekend Beijing 2024.5.24-6.2 Gallery Weekend Beijing 2024.5.24-6.2 Gallery Weekend Beijing 2024.5.24-6.2